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在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领域中,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无疑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学说。这一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清晰而系统的框架。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主要出现在儿童早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基于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益。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比如,一个孩子会认为偷东西是错误的,仅仅是因为害怕被父母或老师惩罚。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定向阶段,儿童开始考虑行为的回报和代价,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导向。他们可能会认为如果帮助别人能得到好处,那么帮助别人就是好的行为。
习俗水平通常在小学中高年级到青春期前期出现。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重视社会规范和他人的意见,以符合社会期望为道德标准。第三阶段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会遵循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例如,他们会努力表现得善良、友好,以获得同伴的喜爱。第四阶段是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是正确的行为。他们会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方式。
后习俗水平则主要出现在青春期及以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超越社会规范的限制,从更广泛的道德原则出发进行思考。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儿童认识到法律和规则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进行修改的。他们开始思考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并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违反法律以维护更高的道德原则。第六阶段是普遍定向阶段,也称为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个体依据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善恶,这些原则超越了具体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拯救生命而撒谎是道德的,因为生命的价值高于遵守规则。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对于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应该注重通过具体的奖惩来引导他们遵守规则;对于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要强调社会规范和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儿童,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道德原则,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道德成长。通过了解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促进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