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
戴长征,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的研究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时兼任国际关系学院及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的院长。
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经过不懈奋斗,我国特色大国外交得到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进步方向的鲜明标志;在我国外交领域,面对世界大变局,我们成功开辟了新局面;在世界纷乱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成功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同时,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际形势的演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审时度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精心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它致力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促进全球共同繁荣作为发展导向,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宽广情怀,深刻揭示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这一现实。
中国特色的全球外交政策,是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外交思想和理念在新时代的延续与进步。自国家成立之初,我国便秉持着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享有平等权利的原则,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霸凌行为和财富压迫,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捍卫公平与正义。1953年,我国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这一原则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基本行为规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国际交往中重视维护公平与正义,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致力于为世界和平的维护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积极努力。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中,国际政治秩序的核心理念是和平共处与不干涉他国内政,而国际经济秩序的核心则是追求平等互惠与共同进步。步入21世纪,伴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及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致力于成为“负责任大国”已成为我国外交领域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力宣扬“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全球愿景,强调在各国利益紧密相连、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追求发展、追求和平、推动合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以及全球各国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各国共同发展的时代意识,重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具有远见卓识,在面临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中,坚定了战略意志,继承并丰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外交领域积累的宝贵智慧,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观点。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紧密关注国际形势的演变趋势以及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位置,坚守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属性,将我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各国的利益紧密相连,在确保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推动全球各国共同利益的繁荣,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理论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还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并且鲜明地展现了当代的时代特色。
我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其核心的价值追求,依托“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平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周边外交,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念,并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模式。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类思维”——这是对那种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分裂和消解的“物种思维”的超越——进而实现了对人的具体性认识。一方面,这一理念展现了人类作为一类存在,有能力跨越物种间的差异和界限,进而与其他事物或个体建立起根本性的统一联系。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这亦彰显了人类“自主意识”的特质;换言之,人与其他事物或个体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并非自然生成,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人类的创新行为逐步构建的。从我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映射出我国人民对“和谐共处”社会的向往,并强调了“仁慈关爱”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大同社会的构想强调人际间的和谐共处与共同进步,以此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这一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相吻合。在国际关系学的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各个国家看作是命运相连、利益相等的参与主体,而非仅仅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为了争夺权力而采取行动的个体。同时,这一理念也重视到了国家间在各个渠道和各个领域中的相互联系与依赖正日益加深这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的国际体系、国际社会、国际共同体等定义国际关系的概念相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更广阔的开放性和更强的包容性。这一理念不仅坚守着尊重各国主权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家间分歧等既有的国际关系原则,还进一步凸显了各国及各民族命运日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必须坚守国际公平正义的原则,推崇正确的义利观念,强调多方共赢的理念,并且大国理应承担起更多的国际义务,全面关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进而促进国际关系朝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方向不断前进。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工具。这一战略不仅是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展策略,而且还是协调我国与相关国家关系、加强双边及多边利益联系、推动各国共同进步与繁荣、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良国际环境的重大国际倡议。“一带一路”直面全球所共同面临的“治理缺失”“信任缺失”“和平缺失”“发展缺失”等挑战,契合了人类社会在经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阶段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这一倡议不仅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具体努力,更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关键公共产品,彰显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坚定决心。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正合理、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一贯秉持的和平发展理念的必然延续,更是我国面对国际秩序挑战所做出的实际应对。这一理念涵盖政治领域中的伙伴关系而非结盟,经济领域的包容性增长,安全领域的合作共享,以及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这反映了中国对时代主旨及其特点的深刻洞察,是中国对国际秩序未来走向的精准评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野审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致力于促进与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更加和睦、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安全协作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紧密。“综合、合作、共同、可持续”的安全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主要针对当今世界最为关键的两大议题——安全问题与治理问题。这一安全观倡导各国人民共享安全保护,共同面对各种安全挑战,“将我们的地球村打造成共同发展的广阔舞台,而非彼此竞争的竞技场”。各国需通过对话、协商以及谈判等方式,妥善处理彼此间的分歧,并共同努力,维护一种有利于各国共同成长的稳定外交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倡导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汇聚各国共同利益,进而促进各国积极参与到治理过程中。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以国家领导人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引领下,我国特色大国外交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正逐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外交始终秉持着捍卫国家利益与全球人民共同福祉的原则,坚守国际公平正义的立场,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以及推动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平与进步依然是时代的核心议题。众多新兴市场以及发展中国家正迅速崛起,国家间的相互联系愈发紧密,逐渐形成了一个彼此交织、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然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与此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顽固存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现象依旧普遍,各种全球性威胁也日益凸显,这些都给各国带来了愈发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局面下,我国外交必须持续坚定战略意志,不断提升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力度,既确保自身发展的安全稳定,同时也为推动全球各国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