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公开课 | 《死亡》:这是一堂人生必修的哲学课
耶鲁公开课 | 《死亡》:这是一堂人生必修的哲学课
学问并非无趣,关键在于教师。即便是看似乏味的知识,也能被一位优秀的教师讲解得生动有趣。
本周向大家推荐的耶鲁公开课《死亡》的主讲者Shelly Kagan教授,他是一位极具魅力的教师。他对于原本让人感到畏惧的死亡话题,讲述得生动而深入,仿佛在层层剥开蚕茧,层层递进,细致入微,使得听众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
死亡常常让人感到沉闷和忧郁,人们常常避之不及,甚至对于谐音中的“四”也尽量避开,不让它在手机号码或楼层中出现。正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
避而不谈虽然可以回避一时,可到头来还是会碰到。
托尔斯泰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封面
《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中篇小说,是托尔斯泰在晚年创作的,其中详细描绘了主人公伊凡在生命最后几个月的经历。
他原本只是个平凡而生活无忧的中年法官,日子过得平淡而舒适,然而,一次微不足道的意外——在挂窗帘时不慎从椅子上跌落——却让他病倒不起。当伊凡终于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时,他无法置信这一切竟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感到震惊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pdf,不寒而栗。
人终究会面临生命的终结,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伊万并非一个泛泛之辈,他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我即将离世,这简直是不可能的。那情景太过恐怖了。
在《死亡》这门公开课上,Shelly Kagan教授提到,我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与伊万有着相似的心态,我们口头上承认终将面临死亡,然而在内心深处,并未真正接受这一现实。我们普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与那个抽象的死亡概念有所区别。
然而,在死亡面前,我们的特殊似乎变得不那么真实。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第七封印》中的黑衣死神
Kagan教授开设这门死亡哲学课程,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家进行一次冷静而深入的死亡思考。他旨在揭开文化、宗教为其增添的神秘外衣,通过理性与推理探寻死亡的真相,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未知恐惧,并破除无根据的幻想。
有人或许会问,探讨死亡有何意义,毕竟一旦呼吸停止,心跳不再,生命不就随之终结了吗?
确实如此,然而这指的是生理层面的死亡;然而,在哲学课堂中,Kagan教授将引导我们以哲学的视角来探讨死亡的奥秘。
本课程总计包含26个课时,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上半部分重点探讨的是关于死亡的根本性质,这涉及到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探讨生命的终结,我们首先应当审视何为人的本质,以及人是否拥有灵魂?(在此,灵魂仅作为哲学名词使用,意指不同于肉体的非实体存在,以区别于宗教中的灵魂概念。)当人的身体消逝,其是否以某种形态继续存在?我们又如何辨识这种延续的存在是否属于同一个人?这实际上引出了如何判定个体是否保持同一性的问题。
下半部分转向与死亡相关的价值和道德问题。
死亡令人畏惧,其神秘性往往让人心生恐慌,我们往往不加思考地认定它必定是件负面之事。然而,自古就有哲人提出,死亡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以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为例,他曾作出一段广为人知的死亡观点:
在我们眼中,所有邪恶中最为恐怖的——死亡——显得微不足道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pdf,因为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降临;而当我们离世,我们已不复存在。故而,死亡与生者无关,也与死者无关。对于生者而言,死亡尚不存在;至于死者,他们本身已经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
依照这一推论,死亡似乎并非一件糟糕的事情,然而这显然与我们直观感受和日常认知相冲突。
Kagan教授在课程的后半段提出了反驳,他详细地剖析了死亡之所以被视为恶行的种种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它夺走了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无法继续体验生命中的种种愉悦。除此之外,它具备几个显著特点,使得境况愈发严峻,例如:它终将到来,无法避免;无论身份高低,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无人能够逃脱死亡的命运;而且,每个人死亡的时间各不相同耶鲁公开课 | 《死亡》:这是一堂人生必修的哲学课,有的在年轻时就离世,有的则能活到高寿,因此,死亡的时间又难以预料。
死亡既是一桩坏事,那么长生不死就是好事吗?
并非如此,长生并非仅仅指活上千年或万年,而是指永恒的存在,Kagan教授如此阐述,一旦你对生存感到厌倦,无法死去将变成一种令人恐惧的诅咒。
生命仅有一次,理应被我们高度重视。然而,对于自杀这一选择,它是否属于非理性的行为,或者是不道德的举动?关于这一点,Kagan教授在课程的后三讲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探讨与自身行为相关的话题,诸如如何正确应对死亡。我们是否会感到恐惧、绝望?Kagan教授指出,这些并非对待死亡的正确心态。我们应当怀有感激之情,对生命赋予我们的机会表示谢意。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从死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我们是否能够满怀喜悦地回顾过往,感受到自己的一生充满价值,而非对虚度此生感到悔恨?
当然,Kagan教授并不仅仅提供那种空洞的慰藉之词,他亦以理性的思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Kagan教授引导我们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假设:一种虽然仅有百年光阴,却拥有极高的生活品质和强烈的成就感;另一种则跨越了三万年,却过着极度低劣的生活,其生活质量仅得一分。
两种人生你会选择哪个呢?
在数量上,后者自然更为庞大,然而,大多数人或许更倾向于前者,这不仅仅是因为数量,还因为人们同样重视生活的品质。
被誉为“人诗意栖居”之诗人的霍尔德林,更是将这一境界提升至极致,他在《致命运女神》一书中如此描绘:
万能的女神们!请假我一个夏季,
一个秋季,让我的诗歌成熟,
那么,我的心儿,满足于
这甘美的游戏,就乐愿死去。
诗人渴望仅体验一日“神祇之境”,便心满意足。“朝闻道,夕死足矣”,孔子亦曾如此言说。由此可知,人生中对巅峰体验的追求亦是人之常情。
在这门课程中,Kagan教授强调,相较于结论本身,更重要的是你亲自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而在这场思考旅途中,Kagan教授绝对是一位最好的领路人。
Shelly Kagan教授,担任耶鲁大学哲学系资深教职,专注于道德哲学领域的研究。
他外貌朴素无华,偏爱穿着衬衫搭配牛仔裤与帆布鞋,授课时总习惯于坐在讲台之上。他授课时无需依赖讲稿,亦不使用PPT,完全依靠他自始至终的讲解,让人感觉他正大声地思考着,因此,坐得稍微高一些,更能有效地吸引那百余名选课学生的注意力。
他的嗓音洪亮耶鲁公开课 | 《死亡》:这是一堂人生必修的哲学课,充满激情,思维细腻,逻辑性强。“他或许是我耶鲁求学四年中遇到的最出色的讲师”,这位学生如此评价。
Shelly Kagan教授做客耶鲁北京中心(2017年)
他在你面前逐步揭示了论证和推理的过程,这对我自己即将进行的论述大有裨益,另一位同学如此说道。
这门课程将对你对死亡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改变你对人生的看法,正如另一位同学所体会到的:“它使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生命与死亡。对于一门课程,难道还有比这更满意的期待吗?”
Kagan教授谈自己的人生
2007年,该课程被上传至网络,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一度成为中国观众最喜爱的国外名校公开课中的第二选择。Kagan教授在课程录音的文字稿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和修订,最终于2012年出版了名为《死亡》的著作。书中的文字经过精简修正,依旧保持着课堂演讲的文风,让人阅读时仿佛置身于教授的面前,他们娓娓道来,倍感亲切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pdf,非常适合那些偏爱宁静阅读的读者。
补充材料
1. 授课大纲(含课前阅读书单):
耶鲁的每门课程,教师都规定学生在课前必须阅读指定的资料,这门课程同样如此(有往届学生在课程评价中提到,即便不阅读教材也不会影响学习,但Kagan教授却因此斥责那名学生为“白痴”)。这是因为课后的阅读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相辅相成,Kagan教授在授课时并非只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内容,所以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精心编制了授课计划,期望大家在预习每堂课内容前,能够认真研读老师所指定的资料。(请将链接复制至浏览器中打开查阅)
微信平台上的链接显示,该内容明确禁止对特定文献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