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怀旧经典 > 正文内容

端午节食俗

admin6小时前怀旧经典5

端午节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通常称之为“端午节”。这里的“端”指的是“开始”,“初”则意味着“起初”。因此,初五也被称作“端五”。在农历中,月份是以地支来计算的,正月对应着寅,二月是卯,依次类推,到了五月就变成了午,所以五月被称为“午月”。因为“五”和“午”发音相同,而且“五”也是一个阳数,所以端午节又被称为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根据史书的记载,“端午”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中,书中提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汉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100字,包括享用粽子、竞渡龙舟、悬挂菖蒲和艾叶、熏制苍术和白芷,以及饮用雄黄酒。相传,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源于对屈原的纪念,因此,在解放后,端午节被正式命名为“诗人节”,以表彰屈原的文学成就。而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以及饮雄黄酒,则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凶的寓意。端午节虽然每年都会庆祝,但对于其起源的详细情况,人们了解得并不充分。总结起来,大致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端午节食俗 第1张

纪念屈原的说法,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以及北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据传,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不幸被蛟龙所困。世人对此深感悲痛,于是每逢这一天,人们便将五彩斑斓的粽子投入江中,用以驱赶蛟龙。此外,还有传说称,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得知消息后立刻划船去抢救,他们一直划行到洞庭湖,却始终未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彼时正值雨天,湖中船只纷纷驶向岸边亭子附近聚集。听闻是为了打捞忠臣屈大夫,众人不顾雨势,纷纷再次出发,争相驶入辽阔的洞庭湖。他们于江河之上荡舟,以寄哀思,这之后才慢慢演变成了龙舟竞渡的活动。端午节的粽子与龙舟竞渡似乎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的《端午》诗中便有记载:“端午佳节由来已久,千古传说皆因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此言论源自东汉时期的《曹娥碑》。在春秋时期,吴国忠诚的臣子伍子胥遭受冤屈,最终含恨离世,其后转世为涛神。由于世人对其深感哀悼,便形成了祭祀涛神的习俗,因此产生了端午节。

三、关于龙的节日这一说法,源自于闻一多的著作《端午考》以及《端午的历史教育》。他提出,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古代的吴越地区,是“龙”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传统日子。他提出的核心论据包括:(一)端午节期间的两个主要活动——吃粽子和龙舟竞渡,都与龙的形象紧密相连。粽子一旦投入水中,常常会被蚊龙所偷走,而龙舟竞渡则直接使用龙舟这一与龙形象相关的工具。(二)竞渡活动与古代吴越地区的联系尤为紧密,此外,吴越地区的民众还保留着一种断发纹身的传统,这种做法是为了模仿龙的形象。(三)在古代,五月初五这一天,民间流行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的习俗,这一传统很可能就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延续。

四、古时,五月被视作邪气弥漫的月份,而五日则被视为不祥之期。《吕氏春秋》的《仲夏记》篇明确指出,五月期间人们应节制欲望,进行斋戒。《夏小正》一书中记载:“此日宜储备药物,用以消除毒气。”在《大戴礼》中,则有“五月五日,以兰草沐浴”的习俗,借此驱除邪气。关于五月五日是死亡之日的说法也颇为流行。《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提及,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恰巧是在这一天出生。他的父亲曾劝阻他的母亲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成长后可能会对家庭不利,对父母造成伤害。”《风俗通》中记载,“民间有说法,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若是男孩会祸害父亲,若是女孩则会害及母亲”。《论衡》一书的作者王充也曾提到:“忌讳在正月和五月生育子女;因为正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有可能会杀害父母,所以不宜生育。”东晋时期的大将王镇恶恰好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他的祖父便为他取名“镇恶”。而宋徽宗赵佶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他自幼便被寄养在宫外。显而易见,在古代,五月初五被视为不祥之兆,这一观念广泛流传。自先秦时期起,这一天就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摆放菖蒲和艾叶以驱除邪灵,燃烧苍术和白芷以及饮用雄黄酒以预防疾病,便成了自然而然的做法。

五、关于夏至的论述。刘德谦在其著作《“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阐述了三个关键观点:首先,《荆楚岁时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岁时著作中,并未记载五月初五需吃粽子的习俗;其次,该书将吃粽子的习俗归入了夏至节;最后,这一观点得到了明确的表述。至于渡江之举,在隋朝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100字,杜台卿所著的《玉烛宝典》将其列为夏至节庆的娱乐项目,由此可见,此举未必仅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伟大诗人屈原。此外,端午节的诸多习俗,诸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并无直接关联。《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首次阐释为:“夏日正盛,正值年中,故端午节亦被称作天中节。据此推断,端午节的最初起源应与夏至有关。虽然诸多说法纷繁复杂,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普遍。鉴于屈原卓越的人格与才华,人们更愿意将这一节日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的早期食物中,西汉时期便有“枭羹”这一传统。《史记》中的“武帝本纪”引用了如淳的话:“汉代使者从东郡送来枭鸟,五月五日制作枭羹赏赐给百官。因为枭是恶鸟,所以食用它。”然而,由于枭鸟难以捕捉,这种吃枭羹的风俗并未延续。而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则在东汉时期稍晚些时候便已出现。直至晋朝时期,粽子才正式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风土记》记载:“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与夏至相提并论,……在此两节前一天,人们会用菰叶包裹糯米,混入小米,再用浓烈的灰汁煮至熟透。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名为‘龟’的端午节食品,仅在晋朝短暂出现,之后便消失无踪。唯有《风土记》中提到的‘角黍’粽子,因其与屈原的传说相联系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100字,历经千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端午节美食。”

《风土记》中所述的粽子制作方法显示,当时粽子的主要成分是黍米,除了粟子,并未加入其他馅料。然而,在中国人精巧的饮食制作中,如今我所见到的粽子,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

就造型来看,粽子在各地呈现出三角形、四角锥状、枕头状、小宝塔状以及圆棒状等多种形态。粽叶的选用则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在南方,由于竹子资源丰富,人们通常就地取材,使用竹叶来包裹粽子。大多数人倾向于使用新鲜的竹叶,因为干燥的竹叶包裹的粽子,煮熟后失去了竹叶特有的清香。而在北方,人们则更习惯于用苇叶来包裹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且窄,因此需要将两三片苇叶重叠使用。粽子的尺寸相差极大,既有重达二三斤的巨无霸型兜粽,也有精致小巧,长度不足两寸的甜粽。

在口味上,粽子的馅料既包含肉类也含有蔬菜,既有甜味也有咸味。北方制作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导,而南方粽子则甜味较少,咸味较多。馅料的内容,正是最能体现各地特色的要素。

北平的粽子大致可以划分为几类:首先是纯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后用来蘸糖食用;其次是小枣粽,其馅料主要由小枣和果脯构成;再者则是较为罕见的豆沙粽。在华北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粽子,它以黄黍代替糯米,馅料选用红枣。蒸熟后,只见金黄色的粘黍中点缀着鲜红诱人的枣儿,有人将其誉为“黄金裹玛瑙”。

湖州出产的粽子,米粒香糯柔滑,口味分为咸甜两大类。咸粽子选用鲜嫩猪肉,并浸泡于优质酱油之中。每个粽子内馅均由一片肥瘦相间的猪肉制成。甜粽子则以枣泥或豆沙为馅,顶部再覆盖一块猪板油。经过蒸煮,猪油与豆沙完美融合,口感香滑,令人回味无穷。“五芳斋”品牌的粽子更是声名远扬。各式馅料均由专人精心挑选,包括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风味。

四川的椒盐豆粽风味独特,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首先,将糯米和红豆浸泡半天,接着拌入花椒粉、川盐,并加入少量的腊肉丁,然后将其包裹成四角形状的小粽。经过三个小时的猛火烹煮,待其熟透后,再将其放置在铁丝网上,用木炭慢慢烤至表面金黄。食用时,外皮酥脆,内里软糯,口感丰富,别有一番风味。

广东中山出产的芦兜粽,其形状呈圆棒状,粗细程度与手臂相仿。在配料方面,分为甜味和咸味两大类。甜味粽子包括莲蓉、豆沙、栗子蓉和枣泥等;而咸味粽子则包含了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和叉烧等多种食材。

闽南地区的粽子种类繁多,包括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通过在糯米中融入碱液,经过蒸煮制作而成,它具有粘性、柔软和滑润的特点。尤其是冷却后搭配蜂蜜或糖浆,风味更佳。肉粽则以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食材为原料,其中厦门的肉粽尤为闻名。而豆粽在泉州一带尤为流行,它采用九月豆与少量盐混合,再与糯米一起包裹,蒸熟后豆香四溢,也有人喜欢蘸上白糖食用。

漫话端午粽

端午节时,人们普遍认为吃粽子是为了缅怀伟大的诗人屈原。然而,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粽子原本只是普通的民间食物,其食用并不局限于端午节。关于端午节吃粽子以祭奠屈原的说法,不过是后来人们的一种附会,它主要体现了民众的愿望。事实上,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民间节日“寒食节”,即清明节前一天,其吃粽子的习俗,其起源时间要早于端午节的粽子食俗。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节吃粽子这一全国性的习俗最早在晋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有所记载:“仲夏端午,制作角黍。”进入唐代和宋代,粽子已逐渐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

粽子话沿革

在春秋时代,人们将黍米包裹在菰叶(即茭白叶)中,制作成类似牛角形状的食物,这种食品被称作“角黍”;另外,他们还会将米装入竹筒中,密封后进行烤制,这种粽子被称为“筒粽”。

东汉末期,人们将草木灰浸泡在水中,经过处理的水含有碱性,随后用菰叶包裹黍米,使其形成四角形状,煮熟后便制成了广东特有的碱水粽。

在晋朝时期,粽子被正式确立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在这一时期,制作粽子的原材料除了大米之外,还加入了具有益智功效的中药材益智仁。经过烹煮后,这样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

南北朝时期,粽子种类逐渐丰富,其内馅不再单一,加入了禽兽肉、板栗、红枣和赤豆等多种食材。这些粽子不仅美味可口,更成为人们交往间互赠的礼品。

在唐代,粽子的米粒呈现出“白如美玉”的色泽,其形状也多样化,有锥形和菱形等。在日本的相关文献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大唐粽子”的记载。

宋代时期,出现了以艾叶浸泡糯米后包裹而成的“艾香粽”,以及甜味的“蜜饯粽”,这从苏东坡的诗句“时于粽里见杨梅”中可见一斑。同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砌成楼台亭阁,以及以木车和牛马为元素的广告,这些都表明在宋代,食用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时期,粽子开始采用芦苇叶进行包裹,其附加料也变得丰富多样,包括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以及胡桃等,使得粽子的品种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粽子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目前,各地粽子多以箬叶包裹糯米,而其花色则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诸如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均为知名品种。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的特点在于其体积硕大,外观独特,种类繁多,不仅有经典的鲜肉粽和豆沙粽,还包含了以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以及绿豆蓉等食材精心制作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尤其是厦门和泉州的烧肉粽与碱水粽,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制作烧肉粽时,选用上等的粽米,精选五花肉进行卤制,使其香气四溢且肉质酥烂。此外,还需加入香菇、虾米、莲子以及卤肉汤和白糖等配料。食用时,搭配调好的蒜泥、芥辣、红辣酱和萝卜酸等丰富的调料,粽子香甜嫩滑,油而不腻。

宁波出产的粽子呈四角形状,包括碱水粽、红豆粽、红枣粽等多种类型。其中,碱水粽尤为著名,它是在糯米中掺入适量的碱水,并用老黄箬叶进行包裹。经过烹煮,糯米呈现出淡淡的黄色,食用时可以蘸上白糖,味道清新且十分美味。

嘉兴出产的粽子形状呈长方形,可供选择的口味包括鲜肉、豆沙和八宝等多种。以鲜肉粽为例,通常在瘦肉中夹入一块肥肉,待粽子煮熟后,肥肉中的油脂会渗透到米粒中,吃起来的口感既肥美又不腻。

北京粽子,作为北方粽子的典型代表,其体积相对较小,呈现出斜四角形的独特形状。在北郊农村地区,人们通常偏好大黄米粽子,这种粽子口感粘糯且香气扑鼻,馅料多选用红枣或豆沙。

四川、两湖地区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以及苏北的咸蛋粽,都是知名度较高的粽子种类。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杏花楼与新雅等品牌所产的广式粽子,口感松脆,风味浓郁。其形状底边平坦,多为正方形或五角形,其中一角朝上,其余四角伸展至四面八方。广式粽子的种类繁多,包括栗子、鲜肉、蛋黄、香菇等;而裹枕粽则包含了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等多种馅料。此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多种口味。

老半斋与扬州饭店等知名品牌推出的淮扬风味粽子,品种丰富,有“八味八式”之称,包括传统的“小脚”白米粽、四角红枣赤豆粽、秤砣蛋黄栗子粽、元宝火腿肉粽、三角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以及菱形豆沙粽,各具特色。

功德林提供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以及罗汉粽,这些粽子均以纯素食为特点。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洋溢着穆斯林的独特气质,其粽叶呈淡青色,边缘线条清晰,外观雅致,口感地道,尤其是"牛肉粽",这种风味在其他帮派中是难以寻觅的。

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老字号店铺提供的粽子种类繁多,包括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多种口味。其中,沈大成更是独树一帜,推出了咖喱鸡粽端午节食俗,色彩斑斓。这些粽子在品种、外形、口味和色泽上各有特色,从450克的广式裹枕粽到仅25克的迷你粽,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外国的粽子

日本人对粽子别称茅卷,此物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享用,以箬叶或菰叶包裹米粉,最终形成圆柱状。

越南民众在阴历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咸粽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与虾米、瘦猪肉、红豆混合,再包裹入半只咸蛋;碱粽则是以糯米粉、椰丝、虾米和绿豆为原料,制成菱形粽子,食用时蘸上糖;而肥肉粽则是将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混合,煮熟后去壳切片享用。

泰国地区,泼水节期间以及雨季时,人们会享用粽子,其中以甜粽最受欢迎。这种粽子是用椰汁浸泡过的糯米,搭配椰子肉、黑豆、芋头和地瓜等食材,用芭蕉叶包裹后蒸煮而成端午节食俗,蒸熟后即可食用。

墨西哥庆祝“粽子节”来庆祝玉米的丰收,这个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会用芭蕉叶包裹玉米,再搭配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食材,将这些材料煮熟后共同享用。

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别称知多少

依据数据,端午节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拥有最多的别称,数量超过二十种,被誉为节日别名的佼佼者。它被称为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所载,此节日源于仲夏时节的登高活动。由于此时阳气上升,天空晴朗,五月正值仲夏,而五月初五这一天恰好是登高时天气最为宜人的日子,因此人们将这一天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午时属于十二地支之一,农历五月被称为午月,因为“五”与“午”发音相同,且“五”与“五”相重合,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重午节”或“重五节”,在某些地区还称作“五月节”。

古时候的人们觉得,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太阳正好位于中天之上,因此将这一天命名为“天中节”。

端午浴兰节正值仲夏时分,正值皮肤病高发期,古人们习惯用兰草汤沐浴以清洁身体。《大戴礼》中记载:“在午日这天,人们会用兰草汤进行沐浴。”

解棕节,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会相互比较各自解开粽叶的长度,以解开长度较长者为优胜,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解粽节”。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五月女儿节期间,人们会系上端午的彩索,佩戴艾叶,悬挂五毒灵符。在这一节日里,宛地风俗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家家户户都会精心装扮小女孩,力求展现出她们最美的姿态。即便是已经出嫁的女子,也会回到家中,以榴花为饰,共同庆祝这个节日。沈榜在《杂记》中还提到,燕京地区从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户户同样会装饰小女孩,力求展现她们的美丽。而那些已经出嫁的女子,也会回家,用榴花作为装饰,共同庆祝女儿节。

在菖蒲节,古人视“重午”为不吉之日,认为此时各种毒虫纷纷出没,因此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主要是驱邪避毒,比如在门上挂上菖蒲和艾叶等,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菖蒲节”。

加入微信交流群:************ ,请猛戳这里→点击入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智汇百科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hihuibkw.com/post/3304.html

分享给朋友:

“端午节食俗” 的相关文章

日常手工小创意

日常手工小创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时尚似乎总是与潮流、大牌紧密相连,有一种力量正在悄然崛起,那就是创意手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打破了常规的束缚,为时尚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采。创意手工,是艺术家们在平凡材料中挖掘出的无限可能。一根普通的毛线,在巧手之下可以编织出温暖的围巾、精致的帽子,甚至是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一...

香氛描述

香氛描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情绪所困扰,寻找一种能够舒缓情绪、营造宁静氛围的方式变得尤为重要。而香氛,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元素,正逐渐成为时尚生活中情绪疗愈的重要手段。香氛,宛如一位无声的魔法师,能够瞬间将我们带入不同的情境和情绪之中。当我们踏入一家充满香气的香水店,那琳琅满目的瓶瓶罐...

当经典成为乡愁: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旋律

当经典成为乡愁: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旋律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经典如同璀璨的星辰,始终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闪烁。它们或许是一首首老歌,或许是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却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岁月、喜怒哀乐,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乡愁。那些年,我们一起听过的旋律,是校园里的广播声。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操场上,广播里缓缓响起那悠扬的歌声,仿佛是一首唤醒沉睡...

武侠电影的江湖梦:重温那些年让我们向往的侠义

武侠电影的江湖梦:重温那些年让我们向往的侠义

在时光的长河中,武侠电影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我们心中那份对侠义的向往。那些精彩的画面、跌宕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豪情与正义的江湖世界,让我们为之沉醉,为之动容。武侠电影中的江湖,是一个充满了刀光剑影与侠义豪情的世界。在这里,豪杰们凭借着自己的武功和智...

老式算盘上的账本:重读那些年我们学过的珠算口诀

老式算盘上的账本:重读那些年我们学过的珠算口诀

在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些传统的计算方式似乎渐渐被遗忘在角落。当我们翻开老式算盘上的账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学过的珠算口诀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那些古老的智慧和记忆再次鲜活起来。珠算,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承载着千...

煤油灯下的手作:重温那些年我们DIY的童年玩具

煤油灯下的手作:重温那些年我们DIY的童年玩具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璀璨星辰,在岁月的磨砺下依然熠熠生辉。煤油灯,那昏黄的灯光下,承载着我们童年无数的欢乐与梦想,而手作的童年玩具,则是那段时光中最珍贵的宝藏。煤油灯,那微弱的光芒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将小小的屋子映照得温馨而宁静。在这样的灯光下,我们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各种材料,...